小麦网 >地图 >教学资源 >

在哪里教案

风儿在哪里教案

时间:2024-05-20 作者:小麦网

相关推荐

风儿在哪里教案之二。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要知道好的教案课件,是能让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升不少的。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你也许需要"风儿在哪里教案之二"这样的内容,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目标:

1、感知风的形成,体验与风游戏的乐趣。

2、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气球、风车、扇子、羽毛

活动过程:

1、猜谜引出“风”。

(摇荡池水中,扫落园中花,走遍全天下,不能见到它。)

老师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开始来吸引幼儿,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孩子们刚开始猜是落叶……最终陈国民小朋友猜出是风,幼儿热情高涨。

2、实验操作感知风的形成。

(1)让孩子将气球吹大,把气球口对着孩子的脸松开,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用力扇扇子,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3)把羽毛放在地上,用嘴对着羽毛吹气,发生了什么?为什么?

(4)小结:空气流动就形成了风。

用实验操作的形式让幼儿感知风,这样的方式幼儿很喜欢,而且能让幼儿亲身体验什么是风。

3、风在哪里?

(1)带领幼儿摸摸、抓抓,体会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引导幼儿描述自己的感觉。

(2)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风。(例如:红旗随风飘扬,树枝摇摆)

(3)你怎么知道有风了?(运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皮肤,感觉风的存在)

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摸摸、抓抓,体会风是什么样,会让幼儿有种刻骨铭心的感知;寻找风、发现风、感知风等,让幼儿自己完成这一环节,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

4、分享交流

引导幼儿说一说从哪些现象中感知风的存在。

延伸阅读

《检阅》的教学设计之二


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那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检阅》的教学设计之二,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俱乐部、鸦雀无声、截肢、队伍、沉默、局面、羡慕、情不自禁、隆重、主席台、观众、纠正、淹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4、积累课文中好的词语。

学习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中国国庆节,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贵宾检阅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游行队伍的场面。

2、体会“检阅”一词的意思(板书“检阅”)。

3、出示课文教学挂图。画外音:这是发生在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的隆重场面,一队少年儿童正经过主席台前。

4、请你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小组交流

三、交流汇报,理清脉络

1、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词,生字。

3、练习读课文,汇报交流思考的问题:课文写了什么事?(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4、理清思路

课文的题目是“检阅”,文中写了关于检阅的哪几件事?(课文重点写了儿童队员准备检阅的事,以及检阅时的情景。)

师:课文的思路很清晰:先是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然后细致描述了两个场景: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量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国庆节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

第一段(1):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

第二段(2—9):描写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量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

第三段(10—16):描写国庆节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

5、读第2—6自然段。指名读,评价读得怎么样,注意读出为难的语气。讨论:“这件事”指什么事,为什么说是一件很重要、很棘手、谁都不愿第一个开口说的事?(相机理解“棘手”。“棘手”的事指什么事?着重引导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理: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又想使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

小结:多么善良的孩子们呀!那么怎么做才不会伤害这个残疾孩子博莱克呢?故事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下节课我们来讨论孩子们棒在哪儿,好吗?

四、书写生字

1、进一步认读生字。

2、记忆字形。交流记忆方法。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博”“羡”“慕”三个字,要注意字的结构,摆放匀称。“博”左小右大,“羡”“慕”上小下大。席:笔顺是“广席”。截:笔顺是“截”。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俱乐部博士鸦雀无声截肢队伍沉默局面真棒

主席台羡慕情不自禁观众纠正隆重淹没

2、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

二、感情朗读,重点探究

1、投影出示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说。指名读这两句话。

2、讨论:这两句话是观众发自内心的感慨和赞叹。观众为什么这样说?

⑴自读课文找找理由后,参与小组的讨论。

⑵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全班的讨论。

△说博莱克棒,是因为他是个残疾人,却走在队伍前面,走得那么好,又那么精神。指导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读出博莱克的“棒” 。(博莱克并不因为自己是个拄拐的少年而感到自卑,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自信的、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的孩子。他的神情是那么专注,“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完完全全地融入了儿童队员的游行队伍,他的自尊、自强,使人们不由得发出了“这个小伙子真棒”的感慨。)

△说这些小伙子棒,可能有以下理由:一是让一个残疾孩子参加检阅队伍,二是不是把他藏在中间,也不是把他放在队后,而是让他走在第一排。他们是那么地呵护着他,不伤害他的自尊心,不歧视残疾人。(指导读课文第7、8、9自然段,读出孩子们真心地为他人着想的做法,体会他们美好的心灵。)

师:这些孩子们,他们敢于冲破世俗的偏见,大胆地让拄拐的博莱克站在第一排。虽然他们曾经犹豫,怕拄拐的博莱克影响儿童队员游行队伍的整体形象,但是最终,他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不歧视任何人,让每个人都拥有他们应得的权利。因此,孩子们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获得了“这些孩子们真棒”的赞扬。“这些小伙子真棒”不但赞扬了自信的博莱克,而且赞扬了儿童队员们美好善良的心灵。

3、课文线索明晰,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逐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⑴“还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游行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揣摩这名队员的心理状态,他一定很犹豫,很矛盾,虽然心里清楚,但大家都不愿开口说这件事,说明这名队员是有一定的勇气的,打破了沉默。)

⑵“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要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这一段落细致描写了儿童队员们的心理活动:大家都心存顾虑,不知道该怎么安排拄拐的博莱克。)

⑶“队员们!……”(队长一定是想出了好主意,心情非常激动,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家自己的想法,所以用“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而在他讲这番话之前,气氛一定非常沉闷。)

⑷“太棒了!……”(这个队员非常赞成队长的提议,大家的顾虑统统打消了:为什么只想到了把他藏起来,或是不让他去呢?博莱克也是我们中的一员,是令大家骄傲的儿童队员一分子,有什么理由把他拒之门外呢?问题明朗了,大家的思想也统一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激情总结,引导写话

1、总结。读完了课文,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有这样的感受: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检阅了孩子们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相信每个人都永远忘不了这次难忘的检阅。你们一定有好多心里话要说,对吗?

中心:《检阅》这篇课文通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的故事,教育我们要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人平等权利,要关爱残疾人。

2、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1)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记写下来)。(2)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我想对他说:……

3、交流小练笔,评价修改。

四、板书设计

14、检阅

博莱克儿童队员

自信坚强关爱尊重

真棒!

五、作业布置

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附:参考资料

1、波兰正式国名波兰共和国,首都华沙,位于欧洲大陆的正中心,北部是波罗的海水域。面积31。2万平方千米,人口38。6万人。在波兰,特别隆重庆祝的国庆有两个。一个是5月3日,是1791年5月3日通过波兰宪法(它是欧洲第一部宪法、世界第二部宪法)的周年纪念日。另一个是11月11日,这是波兰的独立节。1949年10月与我国建交。

2、词语

检阅—①高级首长亲临军队或群众队伍的面前,举行检验仪式。②翻检阅读。如,检阅书稿。

临近—(时间、地区)靠近;接近。

俱乐部—进行社会、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活动的团体或场所。

商定—商量决定。

商量—交换意见。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洪亮—(声音)大;响亮。

情不自禁—拟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贵宾—尊贵的客人。

纠正—改正(缺点、错误)。

3、多音字

乐:(lè)欢乐,俱乐部;(yuè)音乐,乐曲。

藏:(cánɡ)躲藏,珍藏;(zànɡ)宝藏,藏族。

禁:(jīn)情不自禁,禁不住;(jìn)禁止,严禁。

第二单元《练习二》教案模板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若老师写的教案非常优秀,也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你对于写教案课件有哪些疑问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二单元《练习二》教案模板”,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教材18-19页练习四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

3、培养学生计算退位减法的能力。

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想加算减法计算方法,能直接说出得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练习口算减法,出示教科书P18第3题。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8页的第4题。

[可组织学生开展游戏,并记录捉小鸡的过程,逐一写出相应的算式,再观察算式中的变量与不变量,你发现了什么?]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练习本上写减法算式。

2、完成P18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3、完成P19页的第6题:[小动物喜欢吃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练习课是为了巩固所学,熟练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为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注重了学生数学思考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理解了题意,快速地口算解答。

中班健康教学思考之二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备好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会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中班健康教学思考之二,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这个活动的目标是学习模仿青蛙练习双脚跳。重点定位于:探索模仿青蛙的动作蹲跳。难点在于:掌握正确的起跳和落地姿势。也就是有意识控制脚丫的活动,保持身体的协调。

我认为基本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目标基本达到。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自由探索,巩固练习、游戏等环节中。

有几点不足之处:有些幼儿的动作不到位,还不听老师的指挥。场地布置不完整,应该加点情景,如:小池塘、田埂、荷叶、稻田等情景的设置,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兴趣。

在活动中,老师采用了提问的方法,如:小青蛙有什么本领?是怎么跳的?幼儿都能讲的出来,但是我问幼儿你们见过青蛙吗?好多幼儿就回答说,没有见过,我觉的应该要求家长在有空的时间带幼儿去田野里去看看,探险大自然的资源。幼儿始终以青蛙的角色参与了整个活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如:模仿探索到田埂上巩固练习到跳过荷叶抓害虫,使活动变得更加有趣,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使孩子们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去。

整个教学思路还是比较清晰,流畅,由小青蛙入场----热身运动----自由探索----巩固练习----集体活动(也就是游戏)----放松运动,教师情绪饱满,幼儿参与热情高。

游戏环节中,幼儿要让老师不停的提醒,在蹲跳的同时要把持身体的协调,游戏时,老师能以角色的身份加入游戏中,并能帮助能力弱的幼儿跳过荷叶,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最后,老师通过评价、小结,如:抱一抱,用鼓励的语言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次活动。

人教版高二物理教案3篇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教案是教师进行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的工具之一。这篇文章将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人教版高二物理教案”的内涵和含义,欢迎您阅读本文并请务必保留收藏!

人教版高二物理教案【篇1】

第1课时 库仑定律 电场强度

基础知识回顾

1.电荷、电荷守恒

⑴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⑵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

⑶电荷守恒:电荷即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总量保持不变.(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⑷元电荷:指一个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表示.e=1.6×10-19

2.库仑定律

⑴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电场力,跟它们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即:Fkq1q2 其中k为静电力常量, k=9.0×10 9 Nm2/c2 2r

⑵成立条件

①真空中(空气中也近似成立),②点电荷,即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对带电均匀的球, r为球心间的距离).

3.电场强度

⑴电场:带电体的周围存在着的一种特殊物质,它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电场力.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电场发生作用的.电场还具有能的性质.

⑵电场强度E:反映电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定义:放入电场中某点的试探电荷所受的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该点的电场强度.即:EF

q单位:

②场强的方向:规定正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受力方向为该点的场强方向. (说明:电场中某点的场强与放入场中的试探电荷无关,而是由该点的位置和场源电何来决定.)

⑶点电荷的电场强度:E=kQ,其中Q为场源电荷,E为场中距Q为r的某点处的场强大小.对于求r2

均匀带电的球体或球壳外某点的场强时,r为该点到球心的距离.

⑷电场强度的叠加:当存在多个场源电荷时,电场中某点的场强为各个点电荷单独在该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

⑸电场线:为形象描述电场而引入的假想曲线.

①电场线从正电荷或无限远出发,终止于无限远或负电荷.

②电场线不相交,也不相切,更不能认为电场就是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

③同一幅图中,场强大的地方电场线较密,场强小的地方电场线较疏.

⑹匀强电场:电场中各点场强大小处处相等,方向相同,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是一些平行的等间距的平行线.

人教版高二物理教案【篇2】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复习电流、电路知识,为新课做准备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荷的运动是靠什么做动力的呢?……电压进行新课:

1、电压:电压的作用就是使电荷做定向运动。

产生电流的两个因素是:有电源

电路必须闭合

其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导体要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1)、符号:U

(2)、单位:伏特,符号V,

还有千伏(kV)、毫伏(mV)

1kV=1000V1V=1000mV

例:U=220V=

2、电压的测量:用电压表,符号V

(1)、电压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压表的`使用:

电压表必须和用电器并联(等于一断开的开关)

电压必须红接线柱接正极,黑接线柱接负极。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边讲边演示一遍

(3)、读数:确定量程……选择示数确定分度值……

读数,写上单位

例:投影图片……让学生读数

练:给出图片……让学生读数

3、动手做:

(1)、让学生连一电路,并连上电压表测电压。

(2)、读出电压的大小。

3、达标练习:课本后7页“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1、重点是电压表的使用,由于部分学生还是连错电路……串、并联混淆,教师可示范一遍或让学生先化出电路图。

2、读数应多练习几遍,学生使用的电压表量程有所不同,要提示一下。

人教版高二物理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在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

3.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多普勒效应及产生的原因.

难点:对多普勒效应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

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波源和观察者都是相对介质静止的,波源的频率和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是相同的,若波源或观察者或它们两者均相对介质运动,则视察者感觉到的频率f和波源的真实频率f一般并不相同,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火车入站,笛声较高,火车出站,笛声较低,就是这种现象.

(一)多普勒效应

【演示】制作的课件:听行驶中火车的汽笛声

1.现象:当火车向你驶来时,感觉音调变高;当火车离你远去时,感觉音调变低(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

2.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3.多普勒效应的成因:声源完成一次全振动,向外发出一个波长的波,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的次数,因此波源的频率等于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而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音调,是由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即单位时间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决定的.

【演示】制作的课件:波源和观察者间的相对运动跟观察者间接收到的频率关系.

(1)当波源和观察者相对介质都静止不动.即二者没有相对运动时:

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几个完全波,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就接收到几个完全波.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等于波源的频率.

(2)当波源和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会改变.

①波源相对介质不动,观察者朝波源运动时(或观察者不动,波源朝观察者运动时)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增多,即接收到的频率增大.

②波源相对介质不动,观察者远离波源运动时(或观察者不动,波源远离观察者运动时)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减少,即接收到的频率减小.

总之: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

【注意】在多普勒效应中,波源的频率是不改变的,只是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了变化.

4.多普勒效应是波动过程共有的特征,不仅机械波,电磁波和光波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

(二)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1.根据汽笛声判断火车的运动方向和快慢,以炮弹飞行的尖叫声判断炮弹的飞行方向等.

2.红移现象: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许多星系的谱线有"红移现象",所谓"红移现象",就是整个光谱结构向光谱红色的一端偏移,这种现象可以用多普勒效应加以解释:由于星系远离我们运动,接收到的星光的频率变小,谱线就向频率变小(即波长变大)的红端移动.科学家从红移的大小还可以算出这种远离运动的速度.这种现象,是证明宇宙在膨胀的一个有力证据.

【小结】多普勒效应是指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它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在1842年发现的.

【作业】课本P25习题A组1~3

四、课堂跟踪反馈

1.关于多普勒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的干涉引起的

B.多普勒效应说明波源的频率发生改变

C.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而产生的

D.只有声波可以产生多普勒效应

2.当火车进站鸣笛时,我们在车站听到的声调( )

A.变低

B.不变

C.变高

D.不知声速和火车车速,不能判断

3.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4.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两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将_______波源频率;如果两者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将_____被源频率(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参考答案

1.C 2.C 3.相对运动 4大于 小于

草莓高二语文教案3篇


关于“草莓高二语文教案”我们有什么可以了解的呢。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应该是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要求的重要工具。感谢您的关注和喜欢分享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行动请帮我们宣传吧!

草莓高二语文教案 篇1

这篇散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写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草莓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草莓》教案

一、引入

同学们都吃过草莓,香香的,本文的作者吃草莓,虽然只有一颗,却吃出了不同的味道(大作家果然与众不同)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作者究竟从草莓里吃出了什么?

二、分析课文

提问:

1、作者发现草莓是在什么时候?(9月)

2、9月已经步入秋天,但在作者眼里,仍然是夏意正浓,那么,作者描写了9月农村怎样的景物?在下文中,作者笔下的景物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九月

夏意正浓 秋的气息

天气:暖和

树木:绿 树木:顷刻会枯黄

天空:蓝 天空:不久会变得灰惨惨

心情:欢快

-----------时间

总结:其实景物并没发生变化,只是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改变,心境不同,看待问题的结果也不一样。在九月吃到六月里才有的草莓,那感受是不一样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举例说明:

对父母的态度

小时候:崇拜

现在:对于他们的某些做法有点不以为然

以后:理解

(我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让学生明白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个道理,这个例子更贴近他们自身,更有利于理解,另一方面是趁机进行亲情教育,让学生能理解、体谅父母。)

3、作者有草莓想到了时间的流逝,面对时光的一去不返,作者持的是什么态度?(对生活的热爱、积极向上)。请用文中的句子说明。(课文5自然段)

4、分析5、6自然段

A、青春岁月的特征

B、成年期的特征

六月: 青春期

九月: 成年期

《草莓》同步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草 莓

①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②天气反常的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篇黄叶。③葱茏茂密之间也许有个地方略见稀疏,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④天空象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⑤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⑥地里新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娇艳。⑦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盎然。自从我们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⑴

我们漫步田野,在林尖地上,我意外的发现了一颗晚熟的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佳品!它是那样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的不曾消逝。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⑵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的使我想起,几个月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种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同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急口令,但只需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的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⑶

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象那样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的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⑷

但是,只要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我们今天呼吸到的已不大一样。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换,越来越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 有所增添。当然,我们今天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有许多的事情等着前面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考,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⑸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复习反了,它虽然使我们曾经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⑹

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段②③句是具体描绘当时的景象,是第1句中\'夏意正浓\'的具体阐释。

B. ④⑤⑥⑦四句通过人的活动和周围人景象勾画出一幅秋收、秋种图,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C.兴味昂然\'的原因有三:一是\'虽是九月\',但\'夏意正浓\';二是天空异常晴朗;三是秋收后欢乐气氛感染人。

D.\'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既指景色没变,也指心情没变;为后面的抒情做了必要的铺垫。

2.作者在第一段中说,\'一切基本都没有变\',而在第三段中又说\'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请指出作者从那些方面写了\'变化\'。(不超过十个字)。

3.本文第三段说那时\'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种滋味,写出那时的欢笑和现在的有什么不同?(不超过25个字)

4.本文中草莓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

5.下面说法符合本文意思的两项是( )

A.本文告诉读者要珍惜青春,切莫虚度年华。

B.本文告诉读者青春毕竟留不住,不必为逝去的年华而感叹。

C.本文流露出对逝去的青春无限眷恋的感情。

D.本文作者感叹老之将至,字里行间透出悲秋的情绪。

E .作者因进入成年期思想日益成熟而欣喜。

F.本文作者清醒的认识到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豁达的劝解读者一切顺其自然。

参考答案:

1.B

2.自然景物和人的思想

3.那时是欢笑天真、单纯,而现在要成熟的多。

4.人的青春妙龄时光

5.CE

《草莓》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1.字词积累

枝柯:树枝。

妖艳:艳丽而不庄重。

酣h n然:酣畅的样子。

湛zh n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沁q n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后感到的舒适。多用来形容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

韶sh o华:比喻美好的青年时代。

禀赋:先天具有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

荒诞d n:极不真实、极不通情理。

似水流年:形容光阴过得很快。

璀cu 璨c n:形容珠宝玉石等光彩夺目。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1912至1918年在基辅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和音乐。191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同时在华沙和杜维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组织“斯卡曼德尔”诗社。1927至1932年在外交部门工作,曾游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这期间发表的诗集《白天的书和黑夜的书》(1929)、《回到欧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记述了诗人游历国外的各种感受,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1934)以波兰11世纪社会为背景。剧本《诺汉特之夏》(1936)、《假面舞会》(1939)分别写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战前的作品常表现出孤独感,以普通人的遭遇来反映时代的面貌,有时流露出悲观主义情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任波兰议会议员、保卫和平者委员会主席和作协主席。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短篇小说集以《新的爱情及其他短篇小说》(1946)、《老砖瓦厂》(1946)、《意大利短篇小说》(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说集》(1954)、《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说》(1960)、《关于狗、猫和魔鬼》(1968)等写得较为成功。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波兰的生活。此外还著有关于肖邦和巴赫的评传等。他的作品语言朴质、流畅,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3.背景链接

这篇散文选自《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这是作者于九月,在田野散步,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发出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从而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这篇散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写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文章情理相生,耐人寻味。

二、文章脉络

线索:文章以草莓为线索关联全文。

全文共6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写作者因季节更替而触发情思。

第1段:描写了九月田野里的天气、树木、天空、农村等景色,与下文第3段的描写形成对比。

第2段:一颗晚熟草莓的发现把作者的思绪引向了六月,引出了下文。这一段是作者感情发生变化的关键,同时也引出了下文,起过渡作用。

第3段:草莓的香味,使察觉几个月前的景色与现在的景色的不同,作者在不变中找到了变化。

第二部分(4-6),写作者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第4段:与第1段相对应。

第5段:与上文第3段相对应,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了作者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第6段:结束全文,充满理趣,引导我们去回味,去联想,去思索,去感悟。

三、写作方法

1、触景生情,运用联想,抒发情感。

作者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从而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没有联想就没有世界。联想是由此想及彼。进行联想时要抓住二者之间的相似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由一颗草莓,引起回忆,突然感到季节在表面似乎不变的情况下,在悄悄变化着,由此联想到岁月也是如此,从而抒发情感,表达情意。

2、前后对应,条理清晰。

课文第4、5段分别与上文1、3段相对应。第1段,面对九月的景物,以为“一切基本都没有变”,联想到第4段中的“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第3段的“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眼下是多么不一般”,联想到青春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这样前后照应,条理更清晰。

3、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联想。

作者通过草莓进行联想,感叹青春韶华易逝。

四、问题探究

句段理解:

“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这句话如何理解?

作者没有消极地感伤时光的流逝,虽然时光改变了我们曾经年轻的心性和容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思想成熟了,情感丰富了,生活的节奏从容不迫了。这方面失去了,其他方面我们收获了。

【练习解答】

一、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写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

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一方面表现了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从全文的行文思路看,也是为了引发出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

三、作者面对九月的景物,以为“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感到自己是成年,但“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由“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想到青年时代的我们,与现在的我已大不一般。

【类文品析】

金色花

偶尔看见人家阳台上花草缤纷,煞是艳羡,激起我养花的兴致。我从朋友家里陆续弄了一些花草来,海棠、月季、文竹……开始还能记着浇水、松土,但到底很难始终不渝。我这才意识到,养花并非什么闲情逸致,完全是勤快人的事情。

只有仙人掌活下来了。

不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色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食着阳光和空气。

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是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倔强呢?要是海棠、月季、文竹也是这样易于生活该有多好啊。对于它的存在,我却不再关心。

许久后的黄昏,我倚着阳台望远,无意瞥见了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枝,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不是么,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这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看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越看越觉得它丑……

我真不知道,它还会这样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困难一百倍,这可怕的东西!

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有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一到,竟发生了奇迹。

久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感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射的太阳吗?我定睛一看,什么,是花?

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金黄色,12片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凝然静立,却闪烁寿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此刻,仙人掌骄傲地高擎着它。仙人掌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它不能不倾注全部心血。

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想起去年秋天曾无所顾忌地痛笑过它的丑陋,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感到惭愧。

可以想象,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在沙漠吞噬掉无数娇美的花卉之后,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神奇的金色花。

它并非一朵仅仅使人赏心悦目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

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1.第2自然段“只有”一词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了突出什么?

2.文中第3自然段用了 、 的修辞手法,传神地写出了仙人掌 。

3.第4自然段中说仙人掌“并未给我带来欢欣”,第5自然段中说“无意瞥见”并“忍不住大笑起来”,这是为什么?

4.第8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

5.第10自然段中作者传神地描述并渲染出金色花的 、 、 的特点;继而赞美它是“最美的花”,并能“震撼人心”,这是为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

(参考答案:1.起强调作用。突出了仙人掌顽强的生命力。 2、排比、拟人;在艰苦环境中仍顽强生长。 3.说明“我”对仙人掌不喜欢、不关心,越看越觉得它丑陋无比。 4.本段承前启后,起抑扬过渡的作用。 5.美丽、辉煌、神奇;它并非一朵仅仅使人赏心悦目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

【同步训练】

一、基础训练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生意盎然() 湛蓝() 沁人心脾() 晶莹cu c n( ) b ng赋() 荒d n()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顷刻弥慢惴惴不安B、馨香韶华从容不迫

C、碧绿枝柯如花似绵D、茂蜜疏落欢歌笑语

3、《草莓》是一篇 (文体),文章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出对 的联想,抒写了对 的感怀。

4、写出与“生意盎然”意思相近的一个成语。

5、文中“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一句是何意思?

6、文中对生命演变的感慨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二、同步解读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拨的槲树生意 ,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新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娇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 。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 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的不曾消逝。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基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主,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了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了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须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党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虚,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人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7、根据语境,将“依然”“酣然”“盎然”分别填入第1段的空格中。

依次是: 。

8、文章第1段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作者笔下的秋天有什么特点?

9、从行文思路看,第1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10、文章第2段中有一个由写草莓到写季节更替的过渡句,这个句子是“ ”。

11、文中有四个含“草莓”的句子,请选出“草莓”的含义有别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B、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C、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D、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12、请根据上下文,具体说明第5段中“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的内容。

“有所剥夺”的是:

“有所增添”的是:

13、文末说“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这里“六月的气息”是指 。

三、美文赏读

爬山虎

①地锦,俗名爬山虎,我与它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②那一年夏天我患脑血管病住进医院,生命虽无危险,但恢复期间的行走锻炼却是不胜其苦的。医院内有一个草木蓊郁的花园,园的四周有上部开着华格子窗的矮围墙。在开头那些忧伤灰暗的日子里,我每天抱着病恹恹的身子,腋下拄着双拐,绕着围墙根艰难而缓慢地行走。

③有一天,我刚走不多远,便靠着路旁一棵梧桐树歇息,感到再难迈出一步。这时我无意中朝围墙根投去一瞥,只见一株幼小的爬山虎爬在墙根上,绿绿的,虎虎有生气。我忽然对它产生了一种不同往常的亲近感。我第一次如此贴近地凝视它,这才发现,它的绿莹莹的枝蔓上长有卷须,卷须先端发育成小的吸盘,爬上墙壁后分泌粘液死死地吸附在壁上,植株借以顽强地向前生长。这使我从爬山虎的身上分明读到一片炽热的情感,倾听一种向前趱(zan,快走)行的呼唤。

④这以后,我与爬山虎成了朝夕相伴的朋友。我在围墙外拄拐绕行。无论是草露未唏的清晨,归乌啁啾(zh6ujiu,鸟叫声)的黄昏,还是月光如水的静夜,我绕墙行走时总是在爬山虎前长久地伫立,和他作无言的亲近之谈,后来竟至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之感。尽管那年酷暑难当,它却热浪滚滚之时咬住砖墙一步步往上蹿,出落得枝叶茂密,绿茸茸地爱煞人。

⑤一日,几个顽皮孩子在围墙根“藏猫猫”,恶作剧似的将爬山虎的枝蔓从墙壁上拽下来。当我发现悲惨地跌落在地上的爬山虎的时候,我想我的无言的朋友这回大概是完了。我扶着墙艰难地蹲下身去把它托起,将它的卷须上的被损伤了的吸盘重新摁附在墙上,将被弄的零乱不堪的叶片重新理顺。渐合的暮色中,我怅然回到病室。第二天红霞初露时,我来到他身边,竟发现它的吸盘又不屈不挠地紧紧咬住了墙壁,它的叶子又那么鲜活亮丽,它的虎虎有生气的卷须又在锐不可当地向前伸展。好样的!朋友。

⑥渐渐地,夏老了,夏去了,秋来了,秋深了。我终于丢掉了拐杖,爬山虎也爬到一人多高,覆盖在花格子砖窗上了。出院时,我和家人特意去同这无言的朋友告别,它的叶子已经霜变红,耀如燃烧的火焰,真正成了大地上的锦绣。

14.根据第①段所说“我与它有着一段不解之缘”,把下面对有关段落意思的概括补充完整。

第③段:发现爬山虎,倾听到前行的呼唤。

第④段:亲近爬山虎, 。

第⑤段: ,。

第⑥段:爬山虎,难忘其顽强的精神。

15.作者忽然对一株幼小的爬山虎产生了亲近感,最主要原因是()

A、爬山虎虎虎有生气,样子可爱。

B.爬山虎枝蔓绿莹莹的,颜色鲜艳。

C.爬山虎长有卷须、吸盘,形状奇特。

D.爬山虎顽强向前生长,催人奋进。

16.第④段中哪个词语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相照应?

17.请分析下面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作用。

⑴它却于热浪滚滚时咬住砖墙一步步往上蹿。

⑵我扶着墙艰难地蹲下身去把它托起。

⑶渐渐地,夏老了,夏去了,秋来了,秋深了。

18.作者为什么一再称爬山虎为“无言的朋友”?

19.你怎样理解结尾“它的叶子已经霜变红,耀如燃烧的火焰,真正成了大地上的锦绣”一句话的含义?

草莓高二语文教案 篇2

这篇散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写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草莓高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草莓》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写作思路,学习本文运用巧妙的联想的写作方法。

2、体味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的深刻哲理,珍惜过往,正视未来。

教学重点:

借助圈划、品读等方法,探讨文章的写作思路,感受文章构思之精妙;学习本文运用联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味生命中的“变”,感受文章所蕴涵的人生况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季节更替、生命演变,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每个人因自己的生活的经历、知识层面的种种不同,对不同的“物”,或者是对相同的“物”,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的散文《草莓》,体会作者对时光、对生命的别样的感悟。

二、 初读

1、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 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三、检查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

(1)字音字形。

枝柯( )  生意盎( )然  酣( )然

沁( )人心脾 韶( )华 荒诞( )

槲( )树 惴惴( )不安

(2)词语解释。

生意盎然:

沁人心脾:

如花似锦:

惴惴不安:

《草莓》课文阅读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檞树生意盎然,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新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娇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酣然。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地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我们常以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草莓》每课一练

一、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暖和.( ) 枝柯.( ) 璀璨..( ) 槲.( )树

生意盎.( )然 兴味酣.( )然 湛.( )蓝 韶.( )华

禀.( )赋 惴.( )惴不安 馨.( )香

二、联想要遵循由此及彼的原则,并要找到恰当的联想的角度。

1.本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对 的联想。

2.联想的角度是

三、作者通过由草莓引发的联想,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课文一、三两段同是描写九月的景物,第一段意在表现“夏意正浓”和“欢

快的心田”,第三段却意在表现“秋的气息”和“另一番滋味”。从文章的思路看,作者这样构思的目的是什么?

五、说说你对下列重要语句的理解:

1.“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2.“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

1参考答案

一、huo kē cuǐcàn hú

àng hān zhàn sháo

bǐng zhuì xīn

二、1. 季节更替、生命演变

2. 九月草莓与六月的“香味形象”不同,成年的“我们”与妙龄十八时的思想、情感也“大不一般”。

三、答题要点:

1. 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

2. 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草莓高二语文教案 篇3

这篇散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写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草莓高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草莓》教案

教学目的:理清文章思路,知晓联想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文章思路的理清。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季节更替、生命演变,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每个人因自己的生活的经历、知识层面的种种不同,对不同的“物”,或者是对相同的“物”,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的散文《草莓》,体会作者对时光、对生命的别样的感悟。

二、 初读

1、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 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三、 正音

槲树 枝柯 禀赋 馨香 璀璨 惴惴不安 葱茏茂密

生意盎然 兴味醋然 湛蓝 沁人心脾 隐瞒 如花似锦

顷刻之间 韶华灿烂 荒诞 赋予 似水流年 从容不迫

四、 研读

1、自由朗读1-3自然段,说说这几段描写的主要内容。

九月的农村景物

2、第1段和第3段描写的是同一个时节的几乎又是相同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这样着墨?

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反应出来的人的心境也不相同。

3、 第1段中的景物有何特点?人的心境如何?第3段呢?

4、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是与六月的景物形成比照,从而强调已逝的六月,景物的“另一种模样”和人的“另一番滋味”。

5、能不能揣测一下其中更为深层次的意韵?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

“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强调时光是从不随人的意志在流逝着。

6、可人们的思维有时却会陷入一下误区,这个误区是什么呢?

以为一切都没有变。

7、作者这样一番感悟缘于什么呢?

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8、由此可见,文章第2段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点题

9、概括1-3自然段的内容,并根据全文行文的思路,说说它的作用。

叙写了季节更替的不可抗拒,借此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回顾上堂课的内容:文章的第一部分,叙写因季节更替而触发的情思,这一感悟的核心就是流年不再,作者借此为后文的联想作了铺垫。

二、研读

1、 齐读4-6自然段,说说对这部分文字的理解。

是写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2、 说说这部分文字与前文的照应关系。

4、5段分别照应1、3段

3、 找一些相关的句子。

例:

A:第1段: 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第4段: 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

B:第3段: 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第5段: 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

C:第3段: 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

第5段: 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

4、 作者借此来说明什么道理?

时光的一去不复返。

5、 那么作者是否一味地沉浸在逝者如斯的消极感伤里?请从文中找出一些句子来说明。

例:

A、 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B、 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

C、 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

D、 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这些句子表明作者并不是沉浸在一种消极的感伤中,更多的是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6、 说说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作者将“六月草莓”与“妙龄十八的馨香”融合在一起,展示的是自然与人生的诗意的融合,给读者以更辽阔的思维空间。

《草莓》课堂教学实录

师:这堂课我们学习一篇外国散文《草莓》,按照惯例要先介绍作者,今天不介绍,钱钟书先生说过,如果你觉得鸡蛋好吃,为什么一定要认识下蛋的母鸡呢。如果你学习后觉得伊瓦什凯维奇的文章不错,可以到网上搜索一下作者的概况及其他作品。需要提出的一点是,波兰是一个有苦难史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作家和导演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以后大家有机会接触可以注意一下。

师:文章大家都读了,根据你的感觉最想推荐给谁读呢?为什么?

生1:我想推荐给我的表弟,我想让他读了文章后珍惜时间。

生2:我想推荐给十八岁以上的人读。

师:十八岁以上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能否具体一些?

生2:三十到四十岁左右的人,他们也许可以在文章中找到一些安慰吧。

师:大家都读出了一些想法,初步看到了文本的价值。课前百分之八十的同学都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就是文章题为《草莓》,但正面写草莓的篇幅却很少,这是为什么?我想先解决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一起读文章第二段,抓住关键词说说这是一颗怎样的草莓。(出示投影:草莓的味道)

生:关键词是“晚熟、硕大、香、甜、沁人心脾”,主要写了草莓的味道。

师:作者显然意在草莓之外 ,哪句话能看出作者写草莓的用心?

生齐读:“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师:作者从草莓想到草莓生长的季节,思绪从草莓出发联想到时间,也就是说草莓在文中是触发作者思绪的一个媒介,这样的作用我们可以称之为“触媒”(板书)。

师:在九月品尝到六月的草莓是一件颇有意味的事,季节仿佛停止流转,但我们知道逝者如斯,时间的暗流改变着自然的一切。请大家读一、三段的文字,看看时间在六月和九月留下的痕迹。

生1:两段文字初看起来是差不多的,但是仔细看看有区别,而且我看到第一段表面上写九月,但其实是作者眼里的六月,因为他认为从五月以来景物就没有变。

生2:我看到两段文字都写了树和天空,六月的树是碧绿的,九月的树是枯黄的,六月的天空是湛蓝的,九月的天空是灰惨惨的。总体而言,六月是芬芳,九月是秋的气息。

师:看得很准确,作者用善于观察的眼睛看到了季节细微的变化,与此相应,他的情思也发生了变化,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情思的变化?

生:从“自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转变到“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

师:找得很准确。能不能把你认为的重要信息用你的语气强调出来?

生:我强调“没有变”和“以为”、“幻觉”。

师:作者对于时间的感受是从认为“不变”到意识到“变化”的无处不在。从时间的不变与变出发,作者再次进行联想,想到了人生的变与不变,这是类比联想。看看作者敏于感受的心灵对人生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大家一起读读第四、五段。

生1:“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想那时一样带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这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突变。”

师:你注意到了“一样”,但是你忽略了一个词“简而言之”,“简而言之”是什么意思?

生:大概是“总之”的意思。

师:那就表明后面的文字是总结性的,我们找关键句就要注意总结性的语言。

生:开始对人生的看法是:“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后来认识到:“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师:作者对于人生的看法也经过了一个类似的过程。谁给我们说说“禀赋”的含义。

没有学生回答。

师:禀赋指人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

师:我在读第五段时也产 生了一些联想,阅读中的联想无非是联系自己的心境,今天我很真诚地在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的内心想法,也想请大家结合文本为我解开一个心结(出示投影):“当妙龄十八的青春气息日渐陌生,当人到中年的沧桑心态日渐逼近,岁月的烙印无处不在,眼角、鬓角,额头、心头,“只不过是还很年轻”,我该怎样调整自己内心的荒凉感 ?”

生1:老师,那你可以跟年龄比你大的人比一比,这样你就可以保持一颗乐观愉快的心。(师生大笑)

师:你的意思是我应该更多地营造外部环境,影响暗示我的心理感受。可是我现在就站在你年轻的容颜前,我一点也不释然。

生2、老师,你虽然失去了妙龄十八鲜嫩的容颜,但你获得了很多的人生经验,你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日渐成熟,对世界没有了畏惧心理,这是我们这个年龄所没有的财富。

师:你这么一说,我突然觉得自己是个富有的人了,文本中与此相关的意思是怎样表达的?

生3: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

生4:我还认为人到中年意味着人的成熟起来临,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怎样得到,应该拒绝什么,怎样拒绝,人生最有很多困难,但是在智慧和理性面前,困难的价值就是提供被征服的快乐。

师:你说得很好,老师比照了一下,还需要要继续努力。文本中有一个句子我很喜欢,我想如果读给你们的父母亲听,他们一定也很喜欢,能为我找出来吗?

生齐读: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师: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多好的句子,内心充满信仰和理性才是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大家的话让我释然,中年时期慢慢体味到了淡定的从容(板书:释然、淡定),谢谢大家。

师:不知同学们是否也开始了自己的联想,我用一个问题来促发吧:如果说成年期的释然与淡定是一杯岁月酿出的美酒,那么妙龄十八的青葱岁月该为今后的人生作怎样的酝酿呢?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对妙龄十八人生时期的看法。

生1:妙龄十八的美好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说实话,我们自己其实并没感受到,生活好像太单调了。

师:不要因为现时的一些压力就无视美好的青春岁月。

生2、描写妙龄十八的词有:如花似锦、韶华灿烂、激动不安、若明若暗、惴惴不安、不可取代。

生3:我认为不能在“惴惴不安”中挥霍这样的青春,应该为以后的人生做好铺垫,比如学业的基础。

师:学业基础当然很重要,其他的东西也很重要,比如体格基础、人格基础等。我对你的“惴惴不安”很感兴趣,你指的是什么?

生3:偶尔会有,会有很多原因,比如……

师:“比如”的内容让你很为难,没关系,懵懂的情感让青春惴惴不安,如果涉及隐私可以不回答。

生4、不可取代意味着在成长过程中独特的作用,我想只有不虚度年华才能真正发挥青春为人生奠基的作用。

师:大家都结合文本的关键词谈了自己的看法,这篇文章的意韵在我们的朗读和探讨中被捕捉到了。我相信,你愿意把这篇文章与更多的人分享和交流,请大家拿起笔,为这篇文章写一段简短的推荐词。

推荐词简单交流:

生1、《草莓》,一篇隽永的散文,让你看到人生的得失,并为自己感到自豪。

生2、也许你正为自己失去的青春岁月感到悲凉,也许你正拼命抓住青春的尾巴,读一读《草莓》吧,它让你认识到自己现在的价值,让你获得内心真正的宁静。

……

师:一节课已经结束了,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并不会就此结束,在文本中读到自己、提升自己是一件幸福的事,让我们每天都拥有这样的幸福。

《草莓》练习题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来源:学。科。网]

枝kē()  璀càn() 生意盎然() 酣然()

qìn()人心脾 韶华() 荒dàn() 惴惴不安()

2.读准多音字

(1)察觉: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

(2)模样: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

二、重要词语

1.生意盎然: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Z____K]

2.________: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形容风景、前程等十分美好。

4.韶华: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Z____K]

5.________:人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

6.若明若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容不迫:____________。从容,____________;不迫,____________。

8.惴惴不安:______________。惴惴,_ _____________。

三、作家作品

伊瓦什凯维奇,波兰作家(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奥林匹克颂》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长篇小说《名望和光荣》,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的生活。

四、写作知识

托物言志类散文:特点是通过描写某自然物来表达对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以及具有这样精神、品格的人的赞颂,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通常采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

本文来源:http://www.xmw98.com/x/7470.html